廣州PM2.5情況怎么樣?廣州治理pm2.5措施有哪些?
如今PM2.5的對我們的環境影響非常的大,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都有巨大的影響,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南方相對來說比北方影響小一點,并沒有北方那么嚴重,霧霾天氣現象也相對少,作為沿海省份的廣東,PM2.5的影響還是相對不大。廣州作為廣東的省會城市,更是對生態環境的治理更加的嚴格,2021年的廣東廣州空氣質量中心城市最優,PM2.5再創新低。
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四十七次會議,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楊柳作《2020 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表示將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戰略部署,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
《報告》顯示,2020 年,廣州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環境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并在國家中心城市保持最優,其中 PM2.5 平均濃度 23 微克/立方米,再創新低,二氧化氮自 2012 年收嚴濃度限值以來首次達標。全市 13 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 76.9%,劣Ⅴ類水體斷面清零;10 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147 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預計達到“雙90%”考核要求。城市聲環境功能區晝、夜間平均等效聲級達標率分別為 95.0%和 87.5%,達到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標準。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貯存處置率、廢舊放射源送貯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均為100%。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為 40%、45.5%、18 平方米。2019 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較 2015 年下降 25.4%,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
2021年的3月8日廣州市環保局舉行新聞通氣會。在會上,廣州市環保局羅思源局長介紹說,按照國家和省的部署,并經請示廣州市政府同意,廣州市按照新的國家標準規定的項目從3月8日起,通過廣州環境保護網和廣州市環境監測站網站向公眾發布PM2.5等監測結果。

廣州治理與監測PM2.5的技術準備
廣州市是我國最早開展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建立自動監測子站的城市之一,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工作處于國內先進水平。目前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規定的基本項目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等都已開展自動監測,積累了長期的經驗和技術準備。廣州市細顆粒物(PM2.5)監測儀器全部通過國際認證。儀器的監測方法包括了新標準規定的微量振蕩天平法和β射線法兩種方法,為廣州市按新標準開展PM2.5監測作了充分的技術準備。
目前,廣州市完全具備了細顆粒物(PM2.5)常規監測能力,并已在全部十個國控點開展細顆粒物監測。廣州市建立了先進的空氣質量監測預警體系。全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國控點10個,已全部具備了按照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開展細顆粒物(PM2.5)、臭氧(O3)、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的監測能力。
廣州市堅持改善空氣質量目標不動搖,狠抓空氣污染整治不放松。2011年與2004年相比,在生產總值從4450億元增加到12303億元、增加近1.8倍,工業總產值從5766.7億元增加到15806.8億元、增加約1.7倍,汽車擁有量從68.2萬輛增加到187.2萬輛、增加1.7倍的同時,2011年全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63.6%、32.9%和30.3%。2010年成功摘掉戴了十多年的“重酸雨區”帽子,2011年酸雨污染持續減輕,酸雨頻率同比再降8.7個百分點。來自氣象部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廣州市灰霾天數也在逐年減少,2010年灰霾天數97天,比2004年大幅減少了40天;2011年我市灰霾天數僅為34天,比2010年再減少了63天,降低了約65%。近年來,廣州通過以下幾方面的措施推動實現了“天更藍”:
廣州近年來的四大控制治理PM2.5措施
第一、是通過深化工業污染源治理、全方位推進機動車污染防治、進一步加強揚塵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控制。近年來,廣州市為改善空氣質量,減少灰霾天氣,以舉辦“綠色亞運”為契機,實施了“空氣整治50條”、“新31條”等一系列整治空氣污染措施,其中包括了多項針對PM2.5和O3控制的前瞻性措施,在全國率先對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進行了控制。完成了包括所有燃煤火電企業在內的重點企業降氮脫硝工程建設并投入運行;開展了11個重點行業4413家企業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工作,全面完成全市514個加油站、388輛油罐車、13座儲油庫的油氣回收治理工作;先后實施了機動車國Ⅱ、國Ⅲ和國Ⅳ標準,我市國Ⅲ、國Ⅳ汽車分別占汽車保有量的47.1%和17%,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不斷擴大黃標車限行區域,目前限行區域面積達到353平方公里;著力采取措施強化對高污染車輛的淘汰和國Ⅰ、國Ⅱ柴油車的污染控制;提前淘汰了91家落后水泥企業;在全市建筑工地嚴格落實“六個100%”的要求等。
第二、是在全面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的基礎上,超額完成年度減排任務。全市脫硫能力達12.3萬噸/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04年的18.5萬噸下降到2011年的不足8萬噸,“十一五”期間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3.2%,減排幅度相當于國家、省平均減幅目標的3.0倍和2.3倍;億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2.5%;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37.7%?;瘜W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8.0%。
第三、是環境保護對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助推”、“擴容”和“增值”的綜合作用日益顯現,有力促進轉型升級。加大“退二進三”力度。堅持審批與服務并重,積極服務空港、汽車、污水處理等關系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項目和民生公益項目建設,嚴把環保準入關。全市共審批建設項目4410個,總投資3007億,其中環保投資135.68億;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建設項目319個。
第四、是堅持鐵腕治污,以執法造福群眾,以信訪取信于民,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打擊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等專項執法行動。市環保局、監察局聯合對涉及區域性、行業性的環境問題進行掛牌督辦,一批重點熱點難點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大力推進“寧靜工程”,努力為市民營造安靜生活環境。學習借鑒港澳先進經驗,開展油煙污染綜合整治試點,全市餐飲業污染投訴下降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