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的區別是什么?
瑞利散射(又稱“瑞利散射規律”)是一種光學現象,屬于散射的一種情況。又稱“分子散射”。粒子尺度遠小于入射光波長時(小于波長的十分之一),其各方向上的散射光強度是不一樣的,該強度與入射光的波長四次方成反比,這種現象稱為瑞利散射。
瑞利散射規律名稱由來是因為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勛爵(Lord Rayleigh)于1900年發現的,因此得名;
米氏MIE散射是指“米散射(Mie scattering)”;又稱“粗粒散射”。粒子尺度接近或大于入射光波長的粒子散射現象。德國物理學家米(Gustav Mie,1868—1957)指出, 其散射光強在各方向是不對稱的,順入射方向上的前向散射最強。粒子愈大, 前向散射愈強。
米氏散射名稱由來是因為德國Gustav Mie通過求解麥克斯韋方程組,得到了均勻介質球對彈性散射的嚴格解,可以計算任意大小,任意材料的球形顆粒的散射。
由此可以看出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的區別主要在于粒子大小與入射光波長的不同;
<上一篇:米氏MIE散射原理是什么?